“访、问、评”三步法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朝天模式
朝天区地处秦岭大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因“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百官在此接驾朝拜天子而得名,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之称。整治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区委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区委班子成员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区纪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举措,把问政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探索开展村级民主质询评议、开通信访举报巡回接访直通车,剑指基层“微腐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
阳光信访,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实施“阳光信访”工程,多措并举确保信访反映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建立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制定《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办法》,坚持“早、快、细”,探索推行定包案领导、定工作任务、定责任单位、定承办人员、定办结时限“五定工作法”,确保初信初访问题不推诿、不掩盖、不拖延,一次性办结,有效解决重复访问题。开通“信访举报巡回接访直通车”。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巡回下访,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反映强烈、信访矛盾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乡镇、村(社区)进行巡回接访回访,把“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妥善处理群众诉求,同时对已调查结束的信访举报进行适时回访,提升群众满意度。建立信访举报监测点。按照“延伸触角、强化监测、超前预报、及早处置”的原则,在信访高发频发的乡镇和部门,动态建立信访举报监测点,分片区、分系统、分领域开展信访情况分析研判,及时监控、收集、整理、分析、处置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身边收集社情民意,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创新方式,把问政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
按照全省“阳光问廉”工作部署,及时开播“朝天问政”全媒体节目,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但实践中还存在问政一方无直接利害关系、评判看态度、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考评团是否满意与群众对问题解决是否满意存在着不小差距。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大胆创新,将问政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把问政舞台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演播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全区25个乡镇划分为6个片区,分片区举办“朝天问政”节目,让干部多走路,群众就少跑路,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家门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考评团群众比例。改变以往群众比例少、话语权少的现状,节目设置的50名考评团成员中,与问题线索相关的群众30人,真正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来评判、问题解决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效果。将群众现场问政作为重要环节。在节目主持人现场质询基础上,按照“不预设、不引导、不干扰”原则,由群众代表适时追加质询或发表评论,实现干部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零障碍”监督。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将网络直播互动作为发现和收集问题的重要渠道,建立《朝天问政》网络直播舆情监控处置机制,对直播过程中网友留言时时监控,收集整理网络舆情37条,整改落实问题12个。“朝天问政”提高了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已逐步成为朝天区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监督品牌节目。
还权于民,推行村级民主质询评议
着力解决基层“政策宣讲不到位、村务公开不落实、干部作风不深入、问题解决不彻底”等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探索“纪检监督+群众监督”新模式,创新推行村级民主质询评议,把知情权、监督权、评判权“三权合一”交给老百姓,给广大群众搭建一个反映诉求、参政议政、监督干部的平台。“家门口”推选代表。按照“为人公道正派、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原则,从村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五老人员”以及本村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推选20至30名代表。“背靠背”收集意见。按照“回避村组干部”原则,由群众代表进村入户收集问题和建议,并按照脱贫攻坚、干部作风、政策咨询、产业发展等板块分类整理,形成质询问题清单。“实打实”述责述廉。村支部书记代表村“两委”班子现场述责述廉。“面对面”质询评议。评议代表围绕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工作作风和村务公开等方面开展质询,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现场测评、当场宣布结果。“点对点”销号整改。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和整改要求,接受群众监督,乡镇纪委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全方位”结果运用。对评为“优秀”的,予以通报表扬;对评为“不称职”的,根据不同情形给予相应组织处理或者责任追究,形成鲜明导向,营造了“工作勤不勤,群众来点评;干部廉不廉,群众来发言;业绩好不好,群众来投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