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朝天小中坝城区(何永树 摄)
本报记者刘保刚
深秋时节,记者重访朝天,听到的是赞叹,看到的是巨变。乡村耸立起来的农家小楼,田野间逶迤而过的新修公路,山坡上青翠欲滴的果木,荒滩上崛起的工业厂房,高山上巍然屹立的移动基站……每一幅富有现代色彩的画面,都是这五年沧桑巨变最有力的证明。
预计到2011年底,朝天区GDP实现24.8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8倍、17.8倍、5.7倍、7.7倍……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一个生态、文明、繁荣、和谐的新朝天崛起在川北蜀门。
经济发展大跨越
在朝天大巴口新型建材工业基地,一辆辆重型卡车来回穿梭,海螺水泥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曾家山上,一棵棵高山露地绿色蔬菜正装进运往欧盟的集装箱;明月峡中,成百千上千的国内外游客惊叹地领略着“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的风采……
五年来,朝天区深入推进资源转化,狠抓 “新型建材、新型能源、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医疗器械”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年产值17亿元以上的广元海螺水泥、年产值7亿元以上的海螺塑编一期等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全面竣工,年产值2.5亿元的凯迪生物质能、芳地坪风力发电场和八庙沟水能发电三个项目全面开工;三元茧丝、棒仁食品、隆生白酒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中子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基地,工业的强劲发展为该区搭上经济快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0年底,该区工业化率达到33.4%,规上工业增速高出全国118.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73.1%,并带动5200余人就业,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该区特色农业发展欣欣向荣。核桃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朝天核桃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朝天建成“中国核桃之乡”。曾家山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和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曾家山马铃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朝天区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服务业现代化也彰现新的活力,明月峡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家山成为西部生态养生基地;近年来,该区累计接待游客26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2亿元。
城乡统筹大推进
“原来的城简直就是个小镇,现在,城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随处都有现代城市的韵味。”近日,家住朝天城区转盘路的退休干部老宋深有感触。
五年来,朝天区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集中15亿元进行城区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建设。目前,以大中坝、小中坝、大巴口为重点的朝天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建区时的4倍,城市人口增长为建区时的7倍。同时,中小集镇建设力度也有了很大提高,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该区坚持把集镇建设与园区景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成了2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生态小康新村86个,打造了曾家山川北民居型100里新农村走廊、大羊路河谷现代农居型40里新农村走廊和广陕高速100里现代城郊型新农村走廊。2010年底,朝天区城镇人口约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今年底,城镇人口将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32%,较2006年底提高12.6个百分点,一座靓丽新城正在嘉陵江畔崛起。
社会民生大改善
记者漫步朝天的城市乡村,看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5.12”地震以后,该区紧抓灾后重建契机,打造了朝天、羊木两大教育园区,建成各类学校40所;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计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全国防震减灾目标考核先进县区,麻柳刺绣顺利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年来,该区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65%的村通水泥路,水利电力等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村沼气和城区天然气覆盖率分别达53%和80%,电信、移动等通讯网络覆盖率达99.8%,光纤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同时,该区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9.6亿元,深入开展“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和“挂包帮”活动,有效解决了10万人行路难、5万人过河难、10万余人用电难、5万人收视难和1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