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水泥公路是如何快速建成的?
——对高车村“三个充分”原则修建以工代赈水毁公路的调查
李林军 沈洁琼
图为建成后的高车村黄泥包水泥公路一段。
“在这样条件差、困难大的情况下,在这样短的时间修建这样高标准的水泥公路,真是不容易。要好好总结经验。”日前,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长罗飞龙在现场检查了中子镇高车村以工代赈黄泥包公路后高度评价。
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高标准建成了一条长5公里,宽3.5米的乡村水泥公路,解决了中子镇高车村、尧坪村、五里村、平溪乡李家村、小安乡白泉村3个乡镇5个村10个村民小组453户1720人的出行难和运输难问题,为项目区群众发展核桃、畜牧等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黄泥包乡村公路是如何以低成本(28万元/公里)、快速度、高质量建成的?笔者深入项目区进行调研后发现他们的经验是:坚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的“三充分”原则。
充分发动群众修公路。高车村通往中子场镇的道路非常狭窄、水毁严重且坡陡弯急,坑坑洼洼,晴通雨阻,长期以来,老百姓的家禽和农副土特产卖不出去、价格卖不上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冬,我家请了几个壮劳力把220多斤重的生猪抬到中子集镇上去卖,由于路滑,生猪掉进悬崖摔死了,抬到集镇后没人愿意购买。”刘永安含着泪水告诉我们。“如今公路通了,高车村的核桃由原来的几元钱一斤,卖到现在的十几元一斤。买主还把车开到家门口来收。”尝尽无路痛苦的老百姓修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村两委会顺应民意,积极发动群众修建黄泥包水毁公路,并响亮提出“不错过一次机遇,不落后一个时代”的口号,广泛宣传国家以工代赈政策,采取“一事一议”、投劳折资的办法解决了资金不足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物资基础。
充分尊重群众建公路。黄泥包水毁公路开工后,高车村受益农户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投工投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换工互助,涉及到修路要占用的山林、土地和农田时,受益农户主动不求赔偿,极大地降低了修路成本;他们按路段划分建设任务到村到组,再按人均土石方量任务划分到户,部分农户白天做不了,晚上加班做。年收入达9万余元的蔡明海在西安承包建筑工程,得知村上要修路后立即返回老家参加了3个月的修路建设,60多岁的刘永安和蔡发友虽然身体较差,但仍坚持每天起早贪黑,自带干粮打碎石修路,你追我赶比进度、赛质量,90天里从没有缺席过。他们说:“我们宁可耽误一季庄稼,也要先把路修好。”他们成立了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财务监督和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公示账务明细,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每个环节都落实了质量监管责任人,确保了工程质量、节约建设资金,避免了“豆腐渣”工程。
充分依靠群众养公路。工程投入使用后,他们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5公里公路的管护责任分段到组到户进行养护,并讨论制定了严格的管护制度:旁沟清理及路面养护由责任农户负责,小型垮方由组负责,大型垮方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同时镇与村、村与组、组与户层层签订了公路管护责任书,并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我一定按照责任,认真清理路面和旁沟的垃圾,经常保持干净整洁,哪怕是下雨天,戴雨帽,披蓑衣,也要去看看责任段的挡墙、堡坎、边沟是否垮塌或塌陷,一定要保证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工程长期发挥作用。”村民张文生格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