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重托 治蜀兴川砥砺奋进
——写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之际
四川日报记者 陈岚 张宏平 胡彦殊 张守帅
一架结实的钢梯,半年前取代了老旧的藤梯,通往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所在的山崖,“悬崖村”的村民出行不再让人揪心。
一条北上的高铁大通道,四个月后有望开通运行,穿越崇山峻岭,西成客专接入全国高铁网,出川大通道数量将再度刷新。
一架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起飞的直航班机,越过千山万水,昨天飞抵成都,成都开通了第100条国际(地区)航线,较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
……
通往山外,通往省外,通往国外——五年来,这样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畅,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着内陆的区位条件,改变着四川的发展版图。
人们爱用“路”作比,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命运。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省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这条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
这条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嘱托和要求,对标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标注4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动实践,铭记9100万四川儿女的跨越征程。
一路走来,最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这片热土,牵挂着这里的人民。
在大灾大难突发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来到四川人民中间——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总书记亲临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看望灾区干部群众,给大家加油鼓劲。关注的目光,从灾区看向全川。总书记殷殷嘱托,“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发展,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再次来到四川人民中间——
两个多月前,总书记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
如灯塔指引航向,如甘泉滋润心田。
一路走来,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一路闯关夺隘,一路砥砺奋进!
时代坐标 四川方位
在大局中站位,在对标中明志,在破难中前行,治蜀兴川总体格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更趋成熟
一个时代的进步,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标注高度;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在全局的坐标中寻找方位。
当全世界愈加广泛而深入地聚焦“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当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当经济新常态重新划定发展的大逻辑,四川,用什么回应时代发展的召唤,用什么担纲西部重镇的使命,用什么实现富民强省的夙愿?
谋篇重定调——
党的十八大,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领航中国的新征程。中国梦照亮巴山蜀水,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引领四川方位。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来,省委始终锁定全省工作主题,矢志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这是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治蜀兴川的压舱石。
谋局重定位——
从全国大局看分量之重:看区位,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是国家内陆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和重要支撑。看经济实力,四川是“大块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占西部地区1/5甚至1/4。这里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这里是创新要素的富集区,这里是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发展阶段看转型之急:当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四川还处于中期阶段;当“人的城镇化”的更高目标提出,四川的城镇化水平还落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三期”阵痛叠加之际,四川面对的是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发展方式尚待确立,追赶和转型形成双重压力。
从传统短板看攻坚之难:四川GDP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水平居下游;在主要经济大省中,成都是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城市,但在2012年却有16个市州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布局全,但传统占比高,拳头名牌少;脱贫攻坚进步大,但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剩下的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从特殊考验看治理之艰:才从汶川特大地震中站起,又遇芦山强烈地震重创,穿越灾难,重建需探新路;既要彻底肃清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造成的恶劣影响,又要依法依纪彻查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重建良好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站在全国看四川,有责任,也有机遇;立足发展看矛盾,有潜力,更有空间。
谋变重定标——
一道道难题,都是硬骨头;一对对矛盾,都是必答题。全国性的挑战,四川都有;人家没有的困难,四川也有。归根到底,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是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战略重心不能改变。
新形势下,四川的发展目标如何定,发展战略如何谋?
当时间回溯至五年前,四川综合实力已迈上新台阶,正处在夯实基础、蓄势而发的重要关口。经验表明,这个时期具备推进大发展大跨越的潜能。机不可失,时不容怠,关键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从大到强,如何提质增效;强省富民,如何同步共兴。
顺势而为方为大道。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省委科学决策,确定了“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它承续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目标,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注解的正是“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这个时代命题。
谋势重定法——
放眼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反观四川发展的瓶颈与短板,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协调、创新不充分,是制约四川发展的主要矛盾;区域缺乏梯次支撑,城乡缺乏统筹联动,创新缺乏动力合力,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顺势而出。三者间并非简单排列,其内在逻辑明晰: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总揽,重在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在加快区域竞相发展中提升全省整体实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路径,重在推动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动力,重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把四川拉进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三大发展战略”直指四川最突出、最棘手、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并不断深化拓展,统一于“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
谋定重笃行——
对标才能行正,看齐才好扬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保持政治定力,紧跟中央步伐,四川毫不含糊。
梳理五年来省委全会的关键词不难发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从“十三五”规划到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从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到脱贫攻坚“头等大事”、从绿色打底的生态文明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活……每次全会的聚焦点,每个《决定》的主题词,无不严格对标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立足省情具化为务实管用的“四川版”。
“四川版”的新实践,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深化:发展的基点在创新,瞄准发展的动力问题,重在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的支撑在协调,瞄准发展不平衡问题,重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的希望在绿色,瞄准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重在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发展的空间在开放,瞄准内外联动问题,重在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的目的在共享,瞄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重在补齐发展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细看四川5年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无论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特殊困难和挑战如何交织,四川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向党中央看齐的政治定力始终如一,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路径风雨不改。
国家战略 四川使命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当一大批国家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一大批国家试验由四川探路开局,四川的发展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这是一片特殊的土地。这里今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500亿元,相当于以四川万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过全省百分之六的经济总量。落户四川的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超过四分之一选择扎根这里。
这里头顶六项“国家级”头衔: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及刚挂牌不久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就是四川天府新区——全球视野下,国家战略与四川使命的一个交汇点。
这里并不是特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一个个如天府新区一样被多重历史机遇垂青的交汇点脱颖而出——
2013年,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2014年,雅安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四川被列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四川入围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四川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成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
截至目前,四川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此多的国家重大战略聚于一省,特别是在西部省份密集叠加,实属罕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折射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思路的重大转变:从过去按东中西部梯度试点推进,转变为几乎同时在东中西部省份或城市同步试点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中西部作为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既是战略考量,也是战术实践。
进一步看,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密集展开,更彰显出近年来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这几年,四川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不仅保持了发展中高速,而且产业加速迈上中高端。2016年,四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数约占全国的十一分之一,新建改造农村公路里程约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淘汰钢铁、煤炭产能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十五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
在经济总量只占全国二十三分之一、总人口只占全国十七分之一的情况下,四川的责任和担当一目了然。
“四川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盛赞。
“四川的发展成就,折射出中国西部令人振奋的变化。而随着中国西部的崛起,四川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接踵而至。”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感叹。
让研究者特别感兴趣的是,在新的改革体系中,在新的发展语境下,国家重大战略并不等同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更不意味着资金的“小灶”、发展的“专利”。揽瓷器活必须得有金刚钻,四川为什么“能”?
有时,事实比理论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对标国家互联互通战略目标,四川着力开辟国际大通道,规划建设“十大高速铁路大通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成都第二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全面开工建设,一举奠定成都作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对标国家互利共赢战略目标,四川着力打造开放大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德、中韩、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成功举办全球财富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国际盛会,外国领事机构以每年一到两家的速度接踵入川,成都成为“领馆第三城”。
对标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四川着力探索改革新经验,作为8个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在全国首批拟推广的17条经验中,四川贡献了8条,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协同开放等159项试点任务,在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
对标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四川着力推进生态大保护,四川40.6%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四年新增逾766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位持续强化。
对标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四川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绣花”功夫下得深,有些做法在全国带了好头。
对标灾后重建新机制的国家试验,四川着力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从组织指挥到规划政策,从资金保障到项目运营,一整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体系,与灾后美好新家园一起生长,不仅让芦山灾区实现了浴火重生,更为我国乃至世界有效推进巨灾治理提供了成功范本。
成大事,首重格局。
一个人的格局将决定他人生的结局,同样,一个国家和区域的格局,将决定这个国家和区域的未来。
在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担当四川使命,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展现四川作为,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中补齐发展短板、突破发展瓶颈。随着重大战略红利的叠加释放,今日四川的发展格局,无论高度还是宽度,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刻的改变。
格局之大,在于大视野。
东方电气全资源系发电装备在缺电的东南亚受到热烈追捧;攀钢重轨等川企联合打造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中风生水起……这些在四川都不是个案。得益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四川内外联动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四川企业得以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分享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上的高阶价值。
格局之大,在于大胸怀。
格罗方德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基地布局四川;因阐明癌症起源机理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迈克尔·毕晓普,在成都高新区成立毕晓普癌症研究所,这是他在全球设立的唯一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所……他们共同的选择也不是巧合。得益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创新创造在四川蔚然成风。来自全世界的高端企业和优秀人才纷纷汇聚四川,文化、科技、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先行省建设快马加鞭。难怪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向全球推介四川时断言:“展望未来,四川有望成为中国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领军者!”
格局之大,在于大思路。
打开四川地图不难发现,国家重大战略对四川五大经济区实现了全覆盖。抓住这一难得契机,四川正同步探索破解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难题。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成德绵一体化创新带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同步发展;以共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成都和川南四市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正全方位推进,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和青白江铁路口岸联动发展的图景让人期待;以成渝经济区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为机遇,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川东北五市融入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群发展,正在一盘棋中落子。
“四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故事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这样点评。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肩负重大国家使命,四川奋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
转型发展 四川版图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从被动逼着转,到主动引领转,四川转出了发展的新优势、新活力、新版图
5月9日,刚刚通过专家评审不久的四川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省委书记王东明,他已多次造访石墨烯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一系列瞄准世界前沿、推动石墨烯产业突破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四川密集出台。
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国内竞相布局,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当期经济发展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四川对石墨烯产业的态度,耐人寻味。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世界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前沿,当我们把关注置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周期,石墨烯产业折射的,正是四川五年来始终遵循的一条发展原则: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
其时,四川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既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共同挑战,又要面对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对此,决策层态度坚定:四川发展阶段尽管有其特点,但转方式调结构的坎必须迈过,不能迟疑,更不能退缩。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不可持续,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可持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也不可持续。痛下决心,早转早主动。
转型发展,向哪里转,靠什么转?
回望来路,从被动逼着转,到主动引领转,一套推动转型发展、破解结构性难题的战略思想和措施体系逐步成型。
——快还是优?目标制定上,四川坚持统筹好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的关系。
9%左右、7.5%左右、7%以上、7.5%左右,这是近四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为来年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这些数字都高于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全国经济增长目标,既充分考虑了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
只有中高速增长,“换挡不失速”,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才不会落空;只有中高端发展,“调速不减势”,坚决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才能有效提升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厚植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双中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五年间四川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升位至全国第六,呈现稳中有进、变中向优的发展态势。
——单侧还是双侧?动力培育上,四川坚持统筹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一体两面,不能截然分开。经济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发力供给侧,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从增强生产要素相对优势、提升供给质量效率等维度,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四川一手扩大有效投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消费潜力不断得到挖掘,需求侧的“缺口”和“短板”加快补齐。一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一时间拿出《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四川17条”在全国率先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绝不含糊,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绝不大而化之。两侧同时发力,促进高质量生产与多样化消费有效对接。
——退还是进?产业支撑上,四川坚持统筹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四川一方面主动减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2013年以来,全省主动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一方面积极引导增量,引进高端现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
四川还有一个“撒手锏”,那就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缝合在一起。还是以石墨烯产业为例,充分运用石墨烯的物理和产业特性,在广泛修复激活传统制造、石化、轻纺等产业增长能力的同时,不断培育壮大石墨烯产业自身的增长动能,实现了“一举两得”。
——单极还是多极?区域发展上,四川坚持统筹好竞相跨越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5月18日,成都、德阳两地政府签署了推动成德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发展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和政策联动6个方面深化合作。这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最新一例。省委书记王东明坚持每年都到五大经济区调研把脉,既激发区域之间你追我赶、竞相跨越的活力,又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首位城市一马当先,市州板块万马奔腾的喜人态势加快形成。
——放还是管?资源配置上,四川坚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四川是全国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过去几年,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大幅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履行好职能,营造好环境,提供好服务并不矛盾。相反,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合力,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经典案例是:两年来,省级财政累计发起设立和参股设立各类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20只,政府、基金和企业平等参与、互利合作,宏观产业转型目标与微观企业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实现多方共赢。
日积跬步,终至千里;夺关闯隘,波澜壮阔。五年来,转型发展带来四川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看产业结构之变:白酒、川茶、粮油果蔬等食品饮料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正壮大为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挺进万亿级;汽车产业、油气化工产业,迈向五千亿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与燃机等产业,加快迈向千亿级。更具拐点意义的是,去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呼之欲出。
看动力结构之变:全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与此同时,存量企业与新投产项目、新升规上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平分秋色”。
看要素结构之变:劳动力、资本、创新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川企A股上市公司数量较2012年增加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2012年实现翻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看区域结构之变:全省15个市州经济总量过千亿,增加8个;112个县(市、区)经济总量过百亿,增加38个。“万亿元”成都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五大经济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迸发,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
看城乡结构之变:四大城市群建设、百镇建设行动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成效明显,百万人口大城市达到5个,平均每年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幸福美丽新村遍布蜀乡,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面貌一新。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五个积极变化,是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变化,是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变化,是人民群众广泛受益的变化。它标志着全省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这样的变化,被国外政府官员和投资者解读为另一个词:机会。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的话颇有代表性:“来四川投资,现在是最好时机。”
实干担当 四川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以宏伟事业为追求,上下一心,实干担当,汇聚成治蜀兴川的澎湃力量
五年间,四川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交出了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人们在问:这样一个人心思进、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老家,这样的宣传标语不时映入眼帘。
“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这是一种答案。
的确,五年来四川打了一场场大仗,每一仗都是攻坚战。拉动9100万人口的大省负重前行,没有骡马拉车精神,拉不动也跑不快。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谋划,跨越发展离不开力量支撑。
——这力量,源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指引四川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七进中江县”“五入仪陇县安溪潮村”——几年来,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扎在基层联系点、扶贫联系点。省委书记、省长带头,以上率下、以身正行,层层示范带动、层层抓好落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
心中装着人民,脚步丈量新风。“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发轫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一行动,激发300多万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接地气、养正气、得民气,接受群众检阅。“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群众赞道。走基层更在于走心,走出干部的“好样子”。
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出来的5亿元政府行政开支怎么花?一度有过争论。最终的方案是: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力量养老机构新增床位5万张。
十项民生工程、8大民生改善事项、19件民生实事、20件民生大事,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年用于民生的比重高达65%左右……五年来,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满满的民生情怀。
改革所及处,既破利益的藩篱,更增民生的福祉。
去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连续5年高于全国增幅。这背后,农业农村改革功不可没。
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国推广……改革攻坚,从群众最盼的领域破题、从最难的事项改起,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反过来又为深化改革积蓄了强大动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细心的人发现,五年来,四川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开展“走基层”和“法律七进”活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无一不来源于调研实践,无一不闪烁着群众的智慧。
——这力量,源自重构良好政治生态的勇气和决心。
群众的眼光最挑剔,群众的感受最直接。
日前发布的一个数字引人关注:2016年度,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指数达84.81,同比上扬0.31,实现“十连升”。
“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川对政治生态被破坏有着切肤之痛。
干部队伍暴露出的问题,根子在从政环境上。正视政治生态突出问题,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全省打响,剑指歪风、直击积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
“三个不可低估”的判断高悬于干部头顶,“八个务必从严”要求严纲肃纪;出台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两个意见”;制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若干措施……一环紧扣一环,打出管党治党“组合拳”,形成并不断完善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4152起,处分4046人,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清风卷地腐草折。
歪风邪气少了、吃拿卡要少了、“甩手掌柜”少了,与此同时,朴素之风多了、服务意识多了、求真务实多了……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评价最直白。
“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在四川,良好政治生态被赋予全新内涵,指向一种环境、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规矩。由此,党的威信立起来,干部的形象树起来,四川的形象靓起来。
“在四川办事,效率高。我们要与开放的四川一同成长。”法国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冉安东表示。
政治生态好了,就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有媒体评价,四川近年来开展一系列重大投资促进活动,不仅签约数万亿元投资,而且项目履约率超过90%,开工率超过80%,说明这里“正能量强,大家看好”。
——这力量,源自一个个战斗堡垒的坚强与担当。
实干担当方能兴川,越是复杂局面越能考验干部。
2014年春节刚过,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开到县一级。2015年3月,省委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十项规定”出台。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就抓住了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省委不断深化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始终把班子队伍建设抓在手上。
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出台制度,鲜明导向,“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紧扣中心大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这样一些口头禅传了开来:对发展,喊响“咬定青山不放松”;对脱贫攻坚,喊响“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对高原藏区,喊响“缺氧不缺精神”;对狠抓落实,喊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话音落地,严起来的是作风,挺起来的是精神。
灾难面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争当群众坚强的主心骨。脱贫路上,1.5万名省市县优秀干部奔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5万余名帮扶干部下沉到11501个贫困村。
共赴使命,不光流汗流血,甚至付出生命。优秀共产党员兰辉、毕世祥,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一个个都是心系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在脱贫攻坚一线,仅2016年,就有27名干部因公殉职。
在他们身后,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挺立潮头,担当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中流砥柱,亮出四川党员干部群像的铮铮风骨。
80年前,一支钢铁部队,跨越万水千山,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四川是万里长征最重要的途经地之一。这里有红军走过的路,这里有红军洒下的血,这里传承着红军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宣示,响彻寰宇,犹在耳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牢记总书记的重托,今天,我们又一次站上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