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朝天政协>>理论研究>>文史集萃>>正文

文章字号:     
明月峡的变迁
2016-07-05 14:59 赵泽科  朝天文史资料 审核人:魏三建

 

   从陕西汉中出发,沿金牛驿道入蜀,其中最为险峻的一段当属朝天境内的明月峡。

   明月峡,原名朝天峡,长六里,宽三十余丈,两岸绝壁耸峙,峡中江涛翻滚,是由秦入蜀的咽喉之道。李白的《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很像是对朝天峡的真实描述。

   为了通行,古代的先民们曾在东岸绝壁的近水处凿孔架木,修建了栈道。至今还存留在绝壁上的孔洞便是证据。

   栈道或阁道是一种重要的道路交通设施。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古代,它们必然经历了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漫长过程。

   朝天峡栈道最早建于何时?史无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史料记载的内容中对此做出大致的推断。

《四川通史》载:“殷末蜀师北出褒斜伐纣,西周末郑之遗民南奔南郑,春秋初蜀、秦之间就有商品流通。战国时期,蜀、秦争南郑县。蜀有褒、汉之地。”“蜀虽四塞,然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可以看出,无论是相互征战或是商品流通,秦、蜀交往都很频繁。由此推断,在他们之间,殷周时代就应有栈道存在。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在大夫张仪、司马错和都尉墨的指挥下,沿金牛道南下灭了古蜀,设置了蜀郡,经历了十二世的蜀国开明王朝宣告灭亡。与此有关的“石牛粪金”的传说也见诸史籍。李白在《蜀道难》中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句,写的就是有关这件事的传说。从此,“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蜀地便和秦国“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的石栈就是栈道。由此又可以推断,朝天峡栈道的修建应于秦国灭亡古蜀之前。

晚唐诗人孙樵在其《出蜀赋》中云,“朝天双峙以亏蔽”,意指朝天岭下峡中两岸绝壁对峙,船行峡中有遮天蔽日之,这大概是有关朝天峡的最早记载。

   《唐代交通图考》载:“朝天岭为南栈第一高坡,孙樵赋所谓‘朝天双峙以亏蔽’也……又南历望云岭、小漫天岭、深度驿、大漫天,至石柜阁,共约三十五里。”(此处里程明显有误——笔者注)在其所绘《唐代渭水蜀江间山南剑南区交通图》(西幅)中,朝天岭、望云岭的名字都有记载。应当说,朝天峡、朝天驿的得名是因朝天岭之故。

   朝天峡何时又称明月峡的?没有记载,却有传说。有人说峡中有一块夜里放光的明月石,故名“明月峡”。也有人说是取李白诗“清风清,秋月明”句而得名。在明月峡上游不远处还有一清风峡,它的存在似乎增加了后一种传说的可信度。

历史的脚步跨越了汉、唐,迈进了北宋的大门。

   公元964年(宋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等率兵六万,分路伐后蜀。“逐蜀军过三泉,遂至嘉陵。……蜀人断阁道,军不能进。全斌议取罗川路以入。(康)延泽……曰:罗川路险,军难并进,不如分兵治阁道,进与大军会于深渡。……全斌然之。命(崔)彦进、(康)延泽督治阁道,数日成,遂进击金山砦,破小漫天砦。全斌由罗川取深渡,与彦进会。”(《宋史二五五·王全斌传》)。

   宋时的“三泉”约在今陕西宁强县的大安镇附近。“深渡”即今四川朝天区沙河镇。“小漫天砦”即前述“小漫天岭”,应是今沙河镇金鳌村。从大安到沙河的驿道上,有栈道或阁道的有五盘岭(今七盘关)和朝天峡。此次战役中的“督治阁道”极可能是修复朝天峡栈道。

   《舆地纪胜》载:“朝天岭在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驿,旧路在朝天峡栈道,后开此道,人甚便之。”《舆地纪胜》为南宋王象之编纂,估计在北宋末或南宋初,驿道翻越朝天岭,朝天峡栈道被废弃。

   在军事上,朝天岭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大约在元代,岭上修建了朝天关。从清代拍摄的照片来看,关楼的规模和气势不亚于古剑门关。旁边纪念抗蒙英雄曹友闻的祠堂——褒忠祠,应是明代所修。由蒙古人当皇帝的元代是绝不允许修建这类祠堂的。

   1905年,在四川省高等学堂任教的日本人山川早水,在四川进行了一次长达四个月的旅行,撰写了二十多万字并配有一百五十多幅照片的四川游记——《巴蜀》。他和几位朋友花了十三天的时间从成都出发,经新都、德阳、绵阳、剑州、广元到达宁羌。途中拍下了朝天关的照片,有关朝天峡的记载也被他收入书中。“经望云铺,再走十五清里(华里——笔者注)到朝天岭……岭在嘉陵江东岸,两崖各高数百尺,削立如关之大门,名曰朝天峡,又称明月峡。此崖之壁下近水处有无数之石洞,深约五六寸,皆属昔人缘崖架栈之址。”(《巴蜀旧影》第180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得到国际援助,沟通各战区的联系,国民政府决定修建出川公路。1935年9月,川陕公路开工,由成都出发,在川陕交界的七盘关之头沟接线。1936年6月,这段公路通车。

   川陕公路在明月峡东岸绝壁上凿壁而过,工程非常艰巨。当年修建峡中十公路时又是一种什么情境呢?2004年,我有幸走访了朝天镇明月村一组村民陈永禄。陈时年84岁,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修明月峡公路时他15岁,对当年的事他记得很清楚。现将谈话部分内容节录如下:

   修(川陕)公路时,我跑到朝天关上去看过。岩巴顶上一路路(一排排)摆放着几十架锅驼机(柴油机),不停地响着。每台机器边栽有一个大木桩,上面盘着长绳。一人腰拴木桩上绳索从岩顶上坠下去,拿风钻打炮眼,然后填炸药,点火放炮炸岩。这段路承包给四川和湖南两家公司,从明月峡上口和下口两头往中间整。开始还可以,后来施工越来越靠近,为了抢进度,两家就不团结了。放炮时等不及另一方施工的完全撤离就放炮,为此炸死了一百多人。

   四川人把湖南人叫“湖南闆”,听说这些修路的湖南人很多都是从江西、湖南抓来的红军俘虏。为了川陕公路早日通车,还说蒋委员长下了死命令:“就是一撮箕石头要花一撮箕银子,也要把明月峡打通。”那时,来修路的人可多了,连通(江)、南(江)、巴(中)的人也来了。后期没人管,饿死了不少人。

   以当时的财力、物力及技术设施,打通明月峡实属不易。时至今日,当人们行经在峡中的“老虎嘴”时,仍能感到动魄惊心。

   1954年,连接川陕的大动脉——宝成铁路洞穿峡西而过。1999年又一条铁路复线经过峡西。

   1998年,广元到宁强(原名宁羌,含有歧视羌族少数民族之意。1942年由国民政府改宁羌为宁强)的高等级公路修通。公路隧道在明月峡东岸绝壁背后通过。

   2011年,广元到宁强的高速公路建成,成为(北)京昆(明)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此路基高于原高等级公路,双向公路隧道仍从东岸绝壁背后通过。从此蜀道不再难。

   设若从秦代算起,到北宋末年驿路改道朝天岭,其间经历了千余年,朝天峡栈道才被废。又从那时起到1936年川陕公路通车,又经历了千余年,通过朝天关的驿道才被废弃。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千年为单位计,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内,这条驿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桥飞架,跨宽谷而越深涧,隧道阔直,高山峻岭被洞穿。密如蛛网的各级公路遍布城乡,连起了千家万户。

   朝天驿是金牛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历经元、明、清及民国,它一直是原广元县的一个镇。1985年广元建市,朝天升格为县级区,下辖二十八个乡镇。从那以后,朝天得到了快速发展。“包产到户”使人们永远告别了缺吃少穿的日子。“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则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明月峡,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少女,一经打造便媚压群芳,光彩照人,赢得了世人的赞许。她的婀娜多姿、雄奇险峻令无数游客竞折腰。

   想当年,雄关如铁,云栈高架。绝壁无言,江流有声。令无数英雄扼腕叹息,望而却步。到如今,宝成铁路、京昆高速穿峡而过,昔日天堑已成通途。

   当你徜徉在这重新修复的明月峡栈道上时,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那远古的年代。然而对岸火车的一声笛响,又把你拉回到现实之冲。是今是昔?是梦是幻?定会使你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古驿道及明月峡的变化,是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千多年来,当人们沿着古驿道翻越这高高的朝天岭时,曾经发出“大路朝天”的无奈叹息。而今,行驶在这宽阔的高速大道上的人们,心里一定会有更高的期盼和追求。那是什么呢?应该是“大路朝天,越走越宽”吧!

   (赵泽科:男,羊木中学退休教师,朝天区政协文史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