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是支撑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未来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培育形成新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正确处理十六组辩证关系:
一是“新”与“旧”的关系。新旧并存,逐步演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支撑。但是,发达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彻底消灭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也要推进以技术创新、装备更新、工艺革新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不断提升传统生产力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继续推动传统生产力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传统生产力逐步演进为新质生产力。
二是“立”与“破”的关系。“先立后破”。统筹好传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资源运用、要素配置、市场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协同融合,在加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的同时,推进为市场所需、有市场前景的传统产业继续加快发展,同时推进市场需求减弱、未来前景暗淡的传统产业有序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和谐共进、梯次演进。
三是“质”与“量”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是由于其构成要素的质的提升而呈现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构成要素上有量的大幅度提升,更为关键的是质的大幅度飞跃,需要同时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高”与“低”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要发展以前沿技术、引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发展技术水平不是十分高而只是先进适用但是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改进作用的各类产业,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工艺革新、设备更新、流程再造,推动各类产业提升产出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难”与“易”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立足目前已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易于取得产业突破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应开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未来网络、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可控核聚变等目前尚有技术难度的“未来产业”进行前瞻谋划,努力寻求技术突破以形成未来生产力。
六是“远”与“近”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一方面,对于各界已经认识到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重点突破,寻求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前景尚未形成共识的产业领域,也应超前谋划,寻机突破。
七是“快”与“慢”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当前已有现实基础能够取得快速突破并且因国际竞争加剧从而技术快速迭代亟须快速突破的产业领域,也要谋划当前尚无产业化前景但将来有可能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未来主导产业的产业领域,但对于短期内尚无产业化前景的产业领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深挖潜力、积累人才、积蓄力量、寻机突破。
八是“长”与“短”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锻“长板”,更要补“短板”。要围绕提升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努力锻造“长板”,更要围绕确保高水平安全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目标着力补“短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各产业领域全面推进国产化技术攻关和国产化替代,努力建设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九是“科”与“技”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努力推进科学理论的突破,并努力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实用技术,也要努力为实用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寻找科学理论基础。要从科学与技术两端双向发力,协同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共同为新质生产力奠定科学技术基础。
十是“技”与“产”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努力将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要努力寻找尚未有技术支持从而未能得到满足的社会需求,从而为需求的满足寻找技术攻关点,通过技术的攻关突破并推进产业化而努力满足社会需求,以需求的无限性带动技术的无限进步、产业的无限发展。
十一是“专”与“广”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以新型举国体制专注突破技术路线明晰、产业前景可期的重点关键领域,也要广泛探索技术路线尚不明朗、产业前景尚难预期的产业方向,以无目标、广撒网的研发方式寻求找到目前未知但未来可期的未来产业领域。
十二是“国”与“民”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属企事业单位规模巨大、资金雄厚、人才富集的优势,努力在重点关键领域集中配置资源寻求突破;也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反应敏捷、激励约束健全、创新意识强、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努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各个方向领域广泛寻求突破。
十三是“央”与“地”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着眼于全国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配置资源寻求重点突破。地方则根据地方的区位环境、资源秉赋、人才构成、科研条件、技术积累、产业基础,有侧重地在具备条件且与其他地方错位的领域集中配置资源寻机突破。
十四是“内”与“外”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正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而形成的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应对中美之争和地缘政治风险的时代现实,走自主创新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着力“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以高水平安全确保高质量发展。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尚有不少在国门之外。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切实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从而迫切需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依托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共进合力,从而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十五是“稳”与“险”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创新,而创新是高风险行为极有可能失败。要鼓励创新,就不能够过度要求国有资本(包括国有经营资本、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而应对开展创新失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损失给予容忍,研究落实对国有资本从事包括创新在内的风险业务予以积极支持的途径和方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避免一味求稳而失去技术进步的机会和前景。
十六是“虚”与“实”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商品价值总量的经济活动。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支撑。金融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等服务,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必要资源,使新质生产力企业能够获得开展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的必要投资和信贷、保险。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为重要内容的实体经济存在着紧密的良性互动关系。金融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可以较小的成本更有效地撬动资源。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将有力促进以资金为代表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切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