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3号
贾长城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1235”农业工作思路,把农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行动,进一步改变农房面貌,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庭院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户办产业小庭园,建设标准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等,农户种植蔬菜水果,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二是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按照市上统一安排部署,坚持“一个产业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数个万亩园区辐射带动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园村相融、产村一体、连片成带、规模发展”的理念,分别以核桃、蔬菜、土鸡、食用菌、蚕桑为主导产业,坚持每年新建一个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现代农业的雏形正在形成,园区的引领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三是举办涉农节庆活动,打响乡村全域旅游新名片。我区曾家山创建为中国农业公园,并先后荣获中国核桃之乡、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等称号,通过举办生食蔬菜节、朝天核桃文化节、沙河樱花节、汪家蓝莓节等涉农特色节会活动,有效提升了朝天农业产业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朝天乡村全域旅游的新名片,有力助推了脱贫奔康,加深农旅文融合发展。
四是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农事体验”“农业景观+观光旅游”“农业庄园+休闲度假”“乡土风情+民俗旅游”“美丽乡村+健康养生”等特色发展模式,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区农旅融合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发展层次不高、功能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利用力度不够。三是设施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差距还很大。四是农家乐等经营管理粗放,农村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为此,就进一步加深农旅文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规划理念,强化规划引领。搞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要彰显乡村规划特色、突出乡村功能;要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要深挖乡土文化、丰富“乡土、乡情、乡愁、乡韵”的内涵。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特点,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充分考虑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坚持无规划不建设,建设必须按规划,要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更要避免千村一面,把城市城镇微缩化复制到乡村。从而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产业美”到“环境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功能配套。全面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推动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乡村旅游精品建设,挖掘曾家山农业公园等农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注重在吃、行、住、游、购、娱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
(三)加强产业发展,聚集乡村人气。创新农村新业态,通过发展民宿、餐饮休闲、健康服务、文旅产业、乡村电子商务等,形成新的职业形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聚集人气,让农村成为拥有土地的“原住民”、拥有户籍进城后返乡的二代农民以及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创新创效的“情怀乡民”、以养生养老为目的“回归乡民”的汇集地。
(四)传承乡风民俗,弘扬先进文化。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民俗文化;同时,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在风貌塑造上要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要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要留住乡村的“人”,实现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要素,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
(五)完善资本运作模式,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鼓励工商资本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和旅游项目开发,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旅游开发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协调好产业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基础产业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度补偿。同时,要严格控制城市过剩资本借着乡村振兴战略名义下乡与农民争地争利,特别要加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防止损害农民利益和出现泡沫化的农村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 B )类
广元市朝天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
广元市朝天区农业农村局 |
广元市朝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关于2019年度第3号代表建议的回复
贾长城代表:
您在广元市朝天区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深农旅文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农旅文工作的关心,现就您提出的建议作如下答复:
(一)全面做好农旅文融合发展规范。
1.做好全区农旅文融合发展总规划。按照 “一心三副、六区协同”全域发展布局,编制了《朝天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朝天区曾家山山地康养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规划,明确了依托蔬菜、核桃、蚕桑、藤椒、食用菌、山葵、小水果等农业特色产业和明月峡、曾家山、龙门阁、水磨沟四个国家4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以曾家山为核心,全域发展、四面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2.实施好乡村振兴规划。今年编制了《关于印发<朝天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广朝委发〔2019〕10号),明确了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细化了实施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了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统筹推进产业振兴工程、生态振兴工程、文化振兴工程、社会治理振兴工程、民生振兴工程、脱贫攻坚工程、改革创新工程“七大工程”,形成了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二)全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文化扶贫建设,乡乡建好了文化室,村村建设图书室和广播室,配备了电脑、投影、相机等设施设备,极大提升了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另外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水、土、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2.努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坚持农旅文融合发展,结合新农村和农业园区建设,建成了中子核桃、羊木食用菌、文安蚕桑等五个农业文化园;建成了曾家山养生园、响水寨等一批度假村,初步形成了乡镇有文化基地、园区有文化企业和民间有文化组织的格局。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培植曾家菜系和饮食养生,将曾家山饮食养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养生名片。此外,我区文安乡的蚕桑文化、沙河镇的樱桃采摘文化、汪家乡的蓝莓采摘文化、朝天镇的脆李采摘文化全面兴盛,形成了全区竞相发展的特色乡村文化。建成各类农业观光园区、农耕体验园区30余个,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走廊20余条,“空中农庄”曾家山成功创建为中国农业公园。建成云顶美墅、响水寨、李家森林经营所等星级乡村酒店8家、主题客栈和农家庭院16家。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一是启动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继续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和村道窄路面加宽工程,在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路网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到2020年实现全区95%以上的组道硬化,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全面提档提升,安保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完善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灌溉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进一步治理和改造部分下湿地,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三)全力做好乡村产业发展培育。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产业振兴任务更加艰巨,区委、区政府将农业产业纳入朝天区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广朝委发〔2012〕9号),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抓点示范,引导业主和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藤椒、小水果、中药材等其它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引进和培育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藤椒等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保证了一个产业有一个加工龙头企业,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另外,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和自然灾害损失问题。今后,我们将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发展规模经营,强化科技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培训乡村优秀文化风气
探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振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三大文化振兴行动,整体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大力实施乡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文化广场、文化大院遍布乡间。每年组织对基层乡村文化人才等进行广场舞、广播操、刺绣、文艺作品创作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培训达200余场次,提升了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基础。大力支持乡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百场文化下基层”“百名文艺人才进村社”“百部优秀电影到农村”三百文化惠民工程,重新构建广大农村群众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向善向上。抓实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书报人人读、电影月月放、舞蹈天天跳五种文化惠民常态,引导群众从“观众”走向舞台,让基层的文化活动丰富起来。
(五)做好农村金融运作保障农民利益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
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对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